信息详细内容

字号:   

学习《华为8年女硕士离职感言》心得

浏览次数: 日期:2019-04-28

 4月1日17:50-19:50在院会议室进行了《华为8年女硕士离职感言》(以下简称“《感言》”)集体学习讨论。本次学习讨论,是继2月15日发起的《华为优秀员工的16项标准》学习要求和2月28日集体讨论的延续,是3月5日院长提出的学习《感言》要求的重要讨论和交流活动。本次学习采取了在前期个人学习基础上,由多位同事分别先朗读一段,再谈对这一段落或整篇文章的理解和感悟,结合我院工作或自身成长提出建议。现将本次学习研讨有关观点纪要如下:

 

 

一、关于《感言》——“一种生活方式的纪念”

 透过文章,我们可以推测出,作者应该是2006年硕士毕业直接入职华为,在华为历经八年的学习成长和职业奋战,2014年10月离职,与其同年入职的先生于2015年离职。作者于2015年写下这篇离职感言。

 

 作者用自身在华为的亲身经历,细腻优美文笔,赋予文章丰富的情感色彩,很有读头。

 

 作者所以写下这篇文章,表面看是对离开华为“青春的纪念,家庭的纪念,一种生活方式的纪念”,深层次看,更多的是一种眷恋和不舍,眷恋着在华为的青春成长,不舍离开“熟悉的华为味道”,如作者所说“你纵虐我千百遍,我亦待你如初恋”。

 

 通过《感言》不难发现,我们学习的第一篇《华为优秀员工的16项标准》,尽管可能不是来自华为内部,却能够反映华为的现实,华为员工标准“不虚”。《感言》使我们不再仅仅看到了华为这样企业的光环,更看到了其成功背后的付出与艰辛。

 热电院和其他中国企业一样,要想快速发展,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而且必须持续努力下去。

 

二、关于离职——“因为内心不平静”

《感言》把作者在华为从陌生→熟悉、入职→升职→厌倦→离职→感想的全过程进行了描写。从《感言》中能够明显感受到,作者从骨子里认可华为的文化,认可严酷的制度,更遵循华为的规律,顺应社会大潮流,更深知企业生存压力来自付出的道理。虽然作者对华为有种种不舍,但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开,主要是归结为自身的原因。正如作者最后所说:“什么是联结他们的纽带?共同的价值观与共同的愿景”。“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仍然热爱生活’。大浪淘沙,向留下来的英雄们致以深深的敬意!”

 

 对于每个人来说,一般不会一生只服务于一个组织,离开可能有种种原由,不难理解,特别是当价值观产生冲突的时候。谈及离开华为的原因,作者说是“因为内心不平静,人在工作心在漫游,感觉在飘着”,并从内外“好奇害死猫”、“狼和小羊的天然冲突”及内因“温饱思淫欲”、“所谓身心不一”进行了分析,作者“从骨子里说,我首先不热爱科学,更向往‘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的农耕生活。

 

 走还是留,不取决于企业环境,而取决于你选择什么样的人生。在外人看来,华为无疑是一家优秀的企业,收入足够高,福利足够好、舞台足够大。要获得这些,必须接受华为文化,融入狼团队,打造自己的狼性。“狼群里有一个著名的法则:‘忍、狠、滚’”。对于作者而言,自认为是小羊,“小羊打心里还是更喜欢温润如玉,想春赏百花秋望月,一抔红泥悦身心。”

 

 经历是用来收获的。在我们服务于一个组织过程中,付出的努力、情感一定要有收获。而要获得收获,必须付出艰辛。当有一天我们离开现在的企业后,是否会仍能时常记起,如果不能,是否说明了我们没有像作者那样,最美的年华相遇,亦不曾辜负。”

 

 企业是提升自我的机会。“华为于我们而言,只是另一所大学”。进入华为要经过严苛军事训练,要适应狼群文化。“在华为这所大学里,基层小兵就像螺丝钉一样,严格的流程下,耕作自己的一亩三分田,不敢懈怠。”

 

 对于作者在华为的成长,诙谐地用“那些挺尸而过的鸡血岁月”做了描述,详细描写了“两遭”、“三招”,最后总结出“初入职场,干货分享:一、谦卑,空杯。不管在学校怎样叱咤风云,初入职场,不熟悉游戏规则,不熟悉业务的情况下,多听多问少说。二、工作无小事。越是简单的工作越要用心做好,这是取得信任的垫脚石。三、建立关系网。把自己工作相关的自下而上的链条打通,且先施人与方便。”

 

 对照华为,我们确实缺少一些员工自身的职业规划,一些新员工进入企业一两个月就产生了职业倦怠,看不到更好的自己,要么麻木、要么焦虑,对新事物缺乏兴趣。

 

 交流中,大家对离职有一种共同的感觉,就像杨绛评《围城》,“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入与出映射人生哲理与境界,也成为生命的常态。

 

三、关于伟大——“伟大的背后都是苦难”

 

 作者引用了华为当年投放的“烂脚”广告,画面是一个舞蹈演员的两只脚,一只穿着舞蹈鞋的“漂亮”的脚,一只满是创伤裸露的“烂脚”,配的广告语是“伟大的背后都是苦难——罗曼·罗兰”和“我们的人生,痛,并快乐着。”

 

 成功的背后都有超乎寻常的付出。华为之所以伟大,成为世界五百强,全球行业领军,都是拼出来的。作者用八年的亲身经历,向我们展示了成就华为这样伟大的企业其背后的艰辛。

 

 正如任正非所说:“就是因为我们起步太晚,我们成长的年限太短,积累的东西太少,我们得比别人多吃苦一点,所以我们这有一只是芭蕾脚,一只很烂的脚,我觉得就是华为的人,痛并快乐着,华为就是那么一只烂脚。”所以,华为人“不仅自虐也虐人”,“在成长为民族自豪的路上,又践踏着多少普通人的尊严和梦想。”

 

 也如作者引用罗曼·罗兰的话:“人生是艰苦的。对不甘于平庸凡俗的人那是一场无日无夜的斗争,往往是悲惨的、没有光华的、没有幸福的,在孤独与静寂中展开的斗争。……他们只能依靠自己,可是有时连最强的人都不免于在苦难中蹉跎”。

 

 有的同志表示,读完通篇文章后,感觉的是心情压抑,从华为的有些看上去是违背人性的行为,恰恰是职场上成就自己和企业的根基。找准自己的生活,明确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到底是透支了自己的青春,还是获得了历练,完全取决于自己的认知。

 

 市场竞争遵循丛林法则,是残酷的,没有人跟你讲人性。在这一法则下,要想与狼共舞,最大的人性就是自己要先变成狼。与狼成狼,与猪成猪;与强者为伍,自己也会成为强者;与弱者同行,自己也会没了热情。

 

 华为的狼文化,讲“忍、狠、滚”,头狼在前面压雪,后面的狼要跟上;想入狼群的话,就要付出青春;想要在狼群生存下去只有去忍,忍成功能适应狼群的留下,不适应狼群的离开。

 

 丛林法则逼迫我们必须进步,就如蒋院长在一线多年的拼打一样,不拼就会死,目前我们务必以务实的态度、提高效率,狠抓回款来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想做狼,就得干;想做羊,滚;想安逸,就等着被吃掉。

 

四、关于“善”文化——“以奋斗者为本”

 

 

 讨论中,大家认为,华为的“狠”是一种真善,这种善体现在其价值观“以奋斗者为本”,“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等等。这种善的结果就是“十六万人,十六万个不容易的故事。有爱有恨,有荣耀有失落,有成长蜕变有麻木自弃。”结合我院的实际,以奋斗者为本,可以体现在如下层面。

 

 遵循规律是真善。我院已经明确了从“家”文化向“善”文化转变,“家”讲亲情,往往原则性不强,讲亲情就狠不下去。“善”就是尊重自然规律、丛林法则,就是要竞争,要优胜劣汰,同情和保护落后,就没有了原则,恰恰不是“真善”。目前,我们的内部市场化向下传导还不够深,是今后强化的重点。

 

 如今市场竞争激烈,首要任务是抢占先机,保质保量、更出色来完成工作任务。现如今许多公司倒闭、破产,均源自企业发展跟不上市场的发展趋势。我们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企业在前进,迫使我们的员工也要奋发努力,以适应现如今的时代发展趋势。

 

 遵守规矩是真善。“为热电企业全生命周期提供智能服务”的价值主张,我们就是要主动改变,就是要有狼性。无规矩不成方圆。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各项制度的支持。有制度不遵守,没有原则,恰恰是对遵守制度的不善,也是对不守制度的不善。工作作风转变,抓工作落实是今年的重点,作为头狼,刘院长明确表态,要狠下来,坚持原则,维护真善。

 

 在绩效考核当中,我们坚持马太效应,让能者更强,挣得越多的越多,挣的越少的越少。考虑到这是一个文化的转型期,同时受自身条件、外部空间、市场环境等因素影响,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平衡了一些东西,但我们从根上、从内心深处还是坚守原则的“善”。

 

 对社会有贡献是善。二十多年的发展,没有值得炫耀的东西,甚至是我们始终都有危机感,生存压力在这里,像我们这种小单位背后都有那么多苦难,更何况华为是个伟大的企业。我们要想成为能自食其力,能为家庭有贡献的人,进一步能为社会做点事的人,就像我们墙上挂的“每天干一件实事、每月干一件新事、每年干一件大事、一辈子做一件有意义的事”,不经受苦难是不行的。

 

 自我管理实现善。从今天开始活在当下,用制度约束自己,能控制自己情绪的人,能操控全世界。做什么样的人,做羊还是做狼,取决于自己的选择。从今往后我们要做个严格的人,该奖励奖励,该批评批评。员工加班不能常态化,8小时之内就得干好工作。伟大的背后都是苦难。我们都是热爱生活的,为工作奋斗的,为家庭奋斗的,认可不认可都得奋斗。

 

建好团队培育善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打造好营盘,就是要狠抓我们的团队建设,包括我们的项目经理队伍建设和提升以及人才梯队建设及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

 

 从我院情况也可以看出,部分年轻的员工眼神透出的是呆滞、焦虑,消极情绪比较多,对未来不确定因素担忧,对院前景担心,好多同事麻木干活,对新鲜的事物新技术没有表现的那么强烈,有种疲惫的感觉。根本原因就是员工自己没有职业规划,对我院的发展前景信心不足。

 

另一方面,我们的设计人员年龄偏高,设计院要有梯队建设,更要有层次,不仅要有一批资深专家、一批中间力量(经验、精力),还要有一批二十来岁的年轻人(有冲劲的)来打拼,这样形成一个梯队。

 

要让在企业工作五年以上员工有归属感,让工作年限长的员工在职业上表现的状态不同,从业者的心态不一样,多了解他们的需求,懂得他们更看重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