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详细内容

字号:   

我国居民供暖发展漫谈

浏览次数: 日期:2018-05-04

摘要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居民供暖发展呈现两大特点,一是主要集中于城市;二是主要分布在北方。随着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特别是新技术、新能源的利用,我国居民供暖呈现出新趋势。

1.过去情形

1.1.城市与农村的剪刀模式

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城市与农村的行政管理政策差异巨大,城市采暖与农村采暖形成了完全不同的特点。城市采暖逐渐发展集中供暖,由国家投资、统一管理,享受到集中供暖的居民经济负担较低,冬季生活较舒适。而我国北方农村采暖的需求一直存在,具有自发、分散、单户、能源利用率较低的特点。

我国城市集中供暖最早的城市是北京市,形式和技术都是参照前苏联的模式建立,向热源站附近工厂和职工宿舍以及城市的民用建筑供应生产和生活用热,接着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北方城市相继开展。到1980年,我国北方地区仅有10个城市实现了集中供暖设施。而到1989年,我国的三北地区(华北、西北、东北)具有集中供暖设施的城市已扩大到81个。到2003年,我国的供暖城市已达到321个。显然,不管南方还是北方,冬季取暖需求,随着经济及技术条件变化。在不久的将来,南方地区采暖或许将很快提上议事日程。

改开之后,集中供暖得到迅猛发展。我国最早关于集中供热的一条法规,是1986年国务院建设部颁发的《城市集中供热当前产业政策实施办法》,这部法规提出了集中供热的发展思路:“但城市集中供热发展序列并非平均发展,而要考虑城市的性质、地位、气象条件等条件,并与城市经济建设和能源建设相适应。”就是说,即使在北方地区,仍然有一些城市因为其自身规模、能源限制,不具备集中供热的条件,事实上,这段话放到现在,依然具有指导意义。

1.2.热能生产

我国过去热能生产,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均以燃煤为主,既是传统也是经济条件及技术的限制。早期的城市集中供暖采用燃煤的热水锅炉,后逐渐发展出燃油、燃气。虽然蒸汽比热水可以携带更多的热能,但热水采暖具有更多的综合优势,逐渐形成了蒸汽生产、热水采暖的解决方案。

2.现在状况

2.1.总体数据

表一是从国家统计局查询到的数据,通过简单分析,可以得到几项基本结论和趋势。

 

表一:近10年(2007-2016)城市集中供热相关指标

 

先看第二行,蒸汽供热能力,从2007年到201610年间,除了2010年有所增加外,几乎每年程递减趋势。而第三行,热水供热能力,从2007年的224660兆瓦,一路增加到2016年的493254兆瓦,平均年增长接近10%。考察2007年以前的数据,具有同样的发展趋势。

从表二可以看到,2007年的年供热总量(蒸汽供热与热水供热之和)为115015万吉焦,以平均每年5%的增长率增长,到2016年达到359545万吉焦。供热面积快速增长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从20072016年,我国城市建成区面积年平均增加率同样为5%。城市人口密度从2007年的2104/平方公里,增加到2016年的2408/平方公里。房屋和人的集中度均提高,供热需求增加的同时,为城市集中供热提供了有利条件。

 

 

2.2.市场状况

目前,我国城市的居民采暖仍然是以集中供热为主,集中供热的生产方式以燃煤锅炉、热电联产为主,其次是区域锅炉、小散锅炉。尽管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是一种节能技术,且我国的热电联产规模居世界第二位,但随着我国对空气污染治理进一步推进,环保政策日趋严格,小吨位燃煤锅炉逐渐被淘汰,新上燃煤热电联产机组也难以通过审批。

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居民生活水平及我国城市化率的进一步提高,未来的居民采暖需求仍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市场需求会逼迫技术不断推陈出新,发展出新的采暖方式。

3.未来趋势

3.1.新技术应用

在现有的燃煤锅炉集中供热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情况下,新的热能生产方式被开发出来。目前,有实例的新热能生产方式主要有熔岩蓄热供暖、空气源热泵、燃气热水炉、电锅炉、太阳能供热、地热井、冷水相变等。这些新技术,各有优缺点,最能被市场认可的应当是空气源热泵技术,甚至辽宁省于20162月份下发了推广空气源热泵技术进行采暖的相关政策。

 

 

  

 3.2.南方供暖

建国初期,我国南方没有供暖,有其历史原因。按照传统,我国东部地区的南北分界线大体是按照秦岭——淮河一线,此线以南的广大地区因冬季寒冷时间较短,兼之计划经济时期国家经济条件较低,能源贫乏,故没有形成南方地区的供暖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整体提高,南方地区对冬季取暖要求的呼声越来越高。除了经济条件外,技术的发展也为南方地区供暖提供了可能。

按照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的规定,我国气候主要划分为严寒地区、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夏热冬暖地区、温和地区等五个气候区。

 

严寒地区

主要是指东北、内蒙古和新疆北部、西藏北部、青海等地区,累年最冷月平均温度-10℃或日平均≤5℃的天数,一般在145天以上地区。

寒冷地区

主要是指我国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山西、宁夏、陕西大部、辽宁南部、甘肃中东部、新疆南部、河南、安徽、江苏北部以及西藏南部等地区。其主要指标为:最冷月平均温度0~10℃,辅助指标为:日平均温度≤5℃的天数为90~145天。

夏热冬冷地区

主要是指长江中下游及其周围地区。该地区的范围大致为陇海线以南,南岭以北,四川盆地以东,包括上海、重庆二直辖市,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浙江五省全部,四川、贵州二省东半部,江苏、河南二省南半部,福建省北半部,陕西、甘肃二省南端,广东、广西二省区北端。

夏热冬暖地区

主要是指我国南部,在北纬27°以南,东经97°以东,包括海南全境,广东大部,广西大部,福建南部,云南小部分,以及香港、澳门与台湾。

温和地区

主要是指云南和贵州两省区。

南方地区供暖,指的是夏热冬冷,长江中下游及周围地区。当经济条件与技术水准已经基本具备时,国家层面应当从政策、标准等方面予以引导,否则市场会做出自己的选择。

4.结语

我国供热所用能源种类繁多,包括了煤炭、天然气、燃油、电能等传统能源以及工业余热、核能、太阳能、地热、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且我国各个城市气候、地理、环境差异巨大,供热政策均为适合自己的地方政策,可以预见居民供暖在不久的将来仍然是集中供热为主其他能源为辅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