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详细内容

字号:   

储能技术交流

浏览次数: 日期:2024-05-21

         2024年520日,清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的张教授、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的杨博士与山东省热电设计院的总工程师陈安会等业内专家,采用线上会议的形式,针对储能技术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交流。此次会议旨在探讨新型储能技术与热电行业的结合利用和创新发展,以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

截止到2023年底,中国电力装机结构中化石能源占比47.62%,可再生能源装机超过50%,可再生能源发电超过30亿千瓦时。预计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会达到70%以上,发电量比重会超过60%。波动性的可再生能源大量并网会对电力系统影响很大,对电源的灵活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储能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张教授介绍了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超级电容器、储能电池、燃料电池、储热技术等各种储能技术的成本、能量密度及存在的不足,与会人员进行了探讨,认为“储热技术”能在较低成本下得到适中的能量密度,不受地理条件限制,环境友好、 安全可靠,适合大规模储能。 

显热储能已得到诸多商用,但存在明显的技术瓶颈,比如大部分介质蓄温度低,热储热品位不高,只能供热或电转化率低;镁砖等蓄热体大规模使用时加热不均匀,维护成本高;熔盐具有一定毒性,蓄热系统复杂,经济性较差。清华大学提出的高温颗粒流储热技术可突破现有显热储能技术的瓶颈,以实现电能高品位存储和电热电转化,并可高效热电联供,在热电行业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山东省是用热大省,小型燃煤热电联产机组较多,目前面临升级转型,新型储能可应用场景较多。

展望未来,杨博士预期高温颗粒流储能技术将持续得到优化和改进,下一步将继续开展大规模储能项目的关键技术研究和系统设计,尽快推进示范项目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