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详细内容

字号:   

能源局反腐风暴升级:近半业务部门一把手更迭

浏览次数: 日期:2014-06-30

     北京市月坛南街38号,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所在地。最近三个月内,中纪委和检察机关先后从这里带走了5位司局级能源干部,国家能源局近半业务部门一把手出现更迭。自2013年年初国家能源局与国家电监会重组以来,国家能源局正在经历又一次大规模的人事变动。

    从中纪委和检察机关对外公布的有限信息分析,涉案官员大都将面临受贿罪的指控。据了解,有相当多的能源系统官员居住在首体南路20号的国兴家园小区。这个小区的开发商北京三吉利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余建平在今年4月曾被检察机关带走协助调查。业内普遍猜测,被查原因是通过房地产生意向能源系统官员输送利益。

    此外,新闻媒体披露的部分信息显示,此次落马的国家能源局部分官员,有其亲属亦牵连其中。他(她)们或涉嫌自办公司承揽能源行业相关的业务,或涉嫌参与受贿。

除五位被带走的司局级官员外,前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刘铁男涉嫌重大经济问题,检察机关已于近日结束侦查,提起公诉,上至能源局局长,下至司长、处长,但凡有一些审批权力的能源局官员,都难逃涉嫌腐败的漩涡,着实令人唏嘘。

    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这可能是此轮国家能源局反腐风暴带给外界的最大启示。此前,作为国家能源主管部门,国家能源局在政策制定和项目立项方面拥有巨大权力,能源项目成败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源局审批能否通过。

    通过审批,国家能源局官员掌握了企业投资和项目成败的生杀大权。一般能源工程项目开工之前,需要首先拿到国家能源局颁发的路条,才能够开展前期工作。前期工作做完之后,需要国家发改委颁布核准文件方可开工建设,项目竣工之后,还需要能源局进行最后的核准,才可以投入商业运营。由此可看出,在能源项目的建设过程中,政府主管部门和相关官员拥有很大的决定权。

    2012年5月,湛江市长在发改委门前当众亲吻湛江钢铁项目核准文件的画面,一时间传为笑谈,但这恰恰反映了发改委(含国家能源局)在项目审批权的威力。湛江当地的新闻媒体报道,湛江市委书记和广东省委常委需要“一个司一个司、一个处一个处”的拜访,为项目核准踢出“临门一脚”。

    这种现象,在此前的发改委能源局司空见惯,省委书记省长带队跑项目的现象屡见不鲜。逢年过节,发改委能源局驻地人满为患,有意上项目的地方相关部门负责人借此机会前来拜访疏通关系,无意上项目的企业也希望通过节假日走动,增进感情和了解,以便为日后工作提供便利。

    除项目审批之外,发改委能源局还是制定行业政策法规的主要部门。比如,在国内迅猛发展的风电和光伏等新能源,前期受到国家政策大力度鼓励。特别是风电领域,在2005年至2012年的近八年时间内,国产风电行业几乎呈爆发式增长,风机制造企业、产业金融资本投身其中,获利颇丰,政府公关成为了他们重要的工作内容。

    2005年,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风电建设管理有关要求的通知》,规定风电设备国产化率要到达70%。几乎同时,国家能源局表态明确支持兆瓦级风机的研发和制造。曾经红极一时的国产风机制造商华锐风电,神奇的“踩准”了政策和市场的步点,实现爆发式增长。

    2011年初,华锐风电登陆资本市场,发行价高达90元,但当日即破发,此后股价一路下滑,目前股价不到3元。因连年亏损,被证监会带帽ST,面临退市压力。

     华锐风电的神话般崛起,与其长期进行政府公关有很大关系。在华锐风电快速发展的前期,公司每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出台,几乎都与政府对行业的重大政策同步而行。在华锐上市的过程中,亦有不少金融资本甚至政府官员参与其中,获利颇丰。

    国家能源局在能源行业中拥有如此巨大的权力,却缺乏制衡和监督的措施。与之相对应的是,本应该在能源行业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监管部门,却长期有名无实。

    2002年电力体制改革之后,国家电监会成立,这个机构本应承担着电力行业的监督管理职能,但是受制于体制,长期无所作为。按照设计者的思路,国家能源局管发展,主要负责行业政策的制定和项目管理,国家电监会管监管,主要负责规范市场竞争行为和保证能源行业安全有序。但事实是前者和发改委拥有能源项目的生杀大权,因而权力膨胀;后者因缺乏具体的监管手段,而沦为花瓶。

    2013年,政府部门进行了机构改革,电监会因成立十年鲜有建树,整建制被并入国家能源局,黯然收场。

    新一届政府上台后,要求推进能源主管部门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根据去年7月13日《国务院关于取消和下放50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与国家能源局有关的,包括“电力、煤炭、油气企业的发展建设规划和专项发展建设规划审批”在内,共有7项权限,其中有6项取消、1项下放。

    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显然,高层决策者也看到了症结所在,除了强调官员廉洁自律、洁身自好之外,更需要进行制度设计,将权力关进牢笼,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这样,才能从根源上预防类似国家能源局多位官员同涉贪腐的情况再现。